在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中,定西市体育系统按照“七破七立”和“十不准”要求,以备战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以下简称“省十四运会”)为突破口,以保持竞技成绩位于全省中上水平为目标,重点聚焦突出问题,通过“四抓”举措,即抓学习教育,加强理论武装,把全市体育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在学思践悟中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抓创新实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精力集中到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和助力全市脱贫攻坚上;抓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实际情况,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抓责任担当,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折达公路警示片》,通过大讨论,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敢担当善作为成为干部职工的精神追求和行动体现。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备战和教练员、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在不久前闭幕的“省十四运会”上,我市青少年组共获得23枚金牌、18枚银牌、21枚铜牌,共62枚奖牌,团体总分741分,金牌数位居全省第七名,团体总分位居全省第五名。我市代表团和武术、田径、足球甲乙组等4个代表队、27名运动员分别获得“省十四运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完成了竞技成绩保持全省中上水平的目标任务,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示了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展现了人民群众意气奋发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定西的新风采,也是对体育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效的一次实践大检验。
2014年“省十三运会”结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体育部门上下协调,通力配合,以市体校为备战“省十四运会”的龙头和主阵地,以力争获得奖牌或团体总分保持全省中上水平为目标,以少年田径、篮球、武术、柔道等项目为重点,发扬定西体育领导苦抓、教练员苦教、运动员苦练的“三苦”精神,强化科学训练和保障措施,保证备战参赛“省十四运会”的各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一是强化统筹谋划。市体育局结合实际,调研论证,根据全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情况,成立了备战“省十四运会”领导小组,制定了《定西市备战“省十四运会”实施方案》,围绕目标,精心部署,在备战“省十四运会”工作中,形成全市体育部门上下“一盘棋”的格局。建立建全竞争激励机制,使各项备战工作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办法,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强化服务支持。在备战“省十四运会”工作中,市体育局把服务的重点放在备战一线,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投资100多万元,改善体育训练设施、运动员的训练生活条件。市财政加大支持力度,保证了运动员的伙食标准。各县区体育部门也积极配合,从资金保障、组织协调、人员调配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广播电视、报纸等主要媒体加大对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为全社会关心支持体育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强化科学训练。在市体校和相关协会的全力配合下,各备战训练队大力弘扬定西体育人“三苦”精神,全力备战。市体校备战“省十四运会”的田径、篮球等6个竞技项目,每个项目年均达到340个训练日,先后组织一线教职工到山东烟台市体校、陕西省延安市体校开展培训、见学、教训活动,实现教训资源和成果的共享、运动理念与竞技水平的提升。面向基层,大规模组织苗子冬夏集训,连续两年对县区业余体校、训练点学校筛选的苗子开展集训,发现和登记优秀生源。适应大赛环境,转变赛前训练模式,赛前2个月,校领导带领田径队、柔道队、武术队分赴陕西省宝鸡市体校、榆林市体校、省体校进行赛前高强度集训,与高水平教练一起训练,与高水平运动员同台竞技。在保证备战教练员、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将思想教育贯穿备战全过程,既抓好运动员意志和作风的磨练,又抓运动员奉献精神和道德风尚的培养以及赛风赛纪教育,确保体育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市体育系统将进一步推进作风建设,总结备战参加“省十四运会”的经验教训,建设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队伍,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群众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着力促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迈上新台阶。(编辑 张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