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记,我有个问题要主动交代,……我知道错了,这是上交的500元钱,请求组织宽大处理!”近日,参加完陇西县大数据平台“滴灌式”警示教育大会后,双泉镇林家屲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某心情沉重地来到镇纪委书记常国勤的办公室,主动说清了2016年1月份明知不符合享受冬春生活困难救助条件,但在其父亲名下领取了救助资金500元的问题。
“主动说明问题的,必须要做到见人见事见态度,说清来龙去脉,绝对不允许蒙混过关。”陇西县纪委一工作人员说。
据悉,陇西县纪委监委下发《县纪委监委关于限期说清问题的通告》,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凡在扶贫领域存在截留挪用、虚报冒领、骗取套取,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的,主动到当地纪委说清问题。县纪委监委在鼓励党员、干部主动说清问题、退缴资金时,综合考虑性质情节、觉悟态度、后果影响等因素,积极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分类甄别处置。同时,鼓励群众举报反映扶贫领域问题线索,加强群众监督。截至目前,全县17个乡镇共有210名党员干部主动承认错误、说清问题,主动上交违规资金44.6万元。
“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滴灌式”警示教育是打消侥幸心理最有效的实现形式,也是把纪律挺在前面的重要手段方法。”陇西县纪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自今年5月陇西县扶贫民生监察大数据平台启动运行以来,陇西县纪委监委改变之前警示教育“大水漫灌”的做法,利用大数据平台异常数据分析,结合乡镇和党员干部实际情况开展“滴灌式”警示教育,科学化定制的教育内容,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扩大了宣传面和知晓率,形成了震慑力。(供稿 赵晓斌 编辑 张群强 )